从新闻战线退休已经20多年了,一直有着报人的情怀。20多年前随江西省新闻友好交流团到美国访问,总感到美国的发达、中国的落后。可今天身处发展变革的中国,时常感到美国的影子,走进中国的任何一个街区、行进在中国任何一个高速路、搭乘中国任何一趟高铁,都感觉到这好像是昨日的美国。当年访问回国后陆续撰写了一组访美笔谈,发表在当时的《上饶日报·星期刊》,新闻界同行给予了较好的赞誉,并建议结集出版。当时考虑这些文章都是一些随笔杂谈,难免挂一漏万。近期,再翻捡出这些文章,当时访美的记忆似乎在当下中国找到了契和与对应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虽然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了巨大变化,但百姓的生活仍刚达到温饱状态,拥有家用汽车、通讯电话、电脑手机等还是普通老百姓难以企及的愿景,但在美国却是寻常百姓的生活常态。如今,中国在汽车、电商、高铁、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全球瞩目,走进今天的中国,与我20年前访问美国似乎有着一种穿越感。因此,这次将这些杂谈重新集结并附上“昔文今注”,正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也尝试着将20年前的文章重新拾起,也算是朝花夕拾,往事重提。
20多年前的美国访问,是应纽约江西协进会的邀请,以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张炳生为团长,成员由部分地级市党报总编辑组成,于1996年3月16日至26日,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此次是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首次组织的访美新闻媒体代表团,是经过时任江西省省长舒圣佑批准的。代表团在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等地交流访问时,均受到各界华侨、新闻界同行以及华侨社团的欢迎和热忱接待。美国《侨报》以显著版面刊发了代表团访美的消息,双方交流了新闻工作经验。
短短几天的参观、访问、交流和考察,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尤其是加深了对海外新闻媒体的了解,增强了参与竞争的意识;在寻求同海外新闻媒体联系与合作方面,初步有了一些意向。
考察访问时间虽短,但感触很多。所见所闻所悉,在回国后写了纪实性的通讯,于《上饶日报·星期刊》的《美国掠影》栏目连载,事隔20多个春秋,至今记忆犹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与当下中国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年过八十,重新拾起那时在美国的访问和记录,对照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再次将当时访问的记录重温一遍,许多访谈、很多记忆,依然清晰。更为欣慰的是,这些对话、这些故事,正是今天中国发展的参照系。因此,重新梳理,再次追忆,在每篇文章后面,我都一一作了“昔文今注”,看看时间沉淀后的昔文碎片,能否触动今日的思绪和智慧火花,如能给今天的人们一些沉静,一些思考,一些省察,便是我莫大的欣慰。昔文整理之际,恰逢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正如报告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