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增长:从零搭建企业新媒体运营体系
- 朱少锋
- 3318字
- 2024-11-02 06:45:24
2.1 搭建运营转化3.0系统
在多年的企业咨询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成功的背后,无一不是基于一个至简的“道”—— 重视用户。我深知,用户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不是“流量”,而是一个个有情感、鲜活的个体。一个品牌,要想有生命力,一切运营转化动作,一定是以用户为基点。基于这种“重视用户”的理念,我结合自己曾在360智能硬件部门两周引流涨粉33W的用户增长经验,以及在跟谁学商学院单月营收超百万元的运营转化方法,同时在上千万元营收成绩的验证下,研究出了一套“搭建运营转化3.0系统”的方法论。为帮助大家理解,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运营系统1.0、运营系统2.0与运营系统3.0。
运营系统1.0:重视流量
在介绍运营系统1.0之前,首先说一个大家已知道的公式:如图2-2所示,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流量,即到访客户的数量;转化率,即成交客户的比例;客单价,即每个客户消费多少钱。

图2-2 运营系统1.0重视流量
在运营系统1.0体系中,企业重视公式中的流量,关注快速成交,错误地认为引流就是买流量,成交就是卖正价产品,因此忽视了流量进入之后用什么平台承接、如何让同一个客户多次成交等细节。这种单一成交思维,可能会导致流量的有效利用率低、转化率低、无复购等问题。
引流不等于买流量(真流量思维VS假用户思维)
如果问“增长官”用户思维和流量思维哪个最重要?大部分人都会回答用户思维更重要。但实际他们口中的“用户思维”只是说说而已,观察他们的工作方式就会发现,大部分人仍在使用流量思维。因为在流量思维驱使下“买流量、卖产品”的打法足够简单,只要流量足够多,转化率低点也无所谓。他们用大把的钱拿来买流量,因为不买流量,生意就很难继续。
但如今这种“买流量、卖产品”的打法已经失效。一方面,流量成本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流量平台都赚得盆满钵满,相反大部分企业却陷入流量困境,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苦苦挣扎;另一方面,投放效果越来越差:不管是搜索引擎,还是信息流、网盟,或是首页、开屏、转化率下滑的都很明显,用户留存也不理想,ROI(投资回报率)远达不到KPI(关键绩效指标)要求。企业在不能够保证超高转化率的情况下,买流量的成本已经大于利润,着实是个亏本买卖。
一位投资经理说:“前几年手头宽松的时候,投了不少项目,现在发现那些依赖买流量的项目基本上都死了。不赚钱的项目,不能自我造血的项目,现在我们都基本不看了。”这对想融资买流量的公司而言,无疑是个噩耗。
成交不等于卖正价产品
一切成交都源于信任,在运营系统1.0体系中,企业只关注于卖正价商品,而忽视了成交是一个信任递增的过程,在没有任何信任基础的情况下,买来的流量很难成交正价商品,最终就导致了流量浪费。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烧钱买流量、卖正价产品的策略并不可持续,于是企业开始转变思维,向运营系统2.0迈进。
运营系统2.0:重视流程
与运营系统1.0单一的重视流量相比,运营系统2.0更加重视流程,如图2-3所示。

图2-3 运营系统2.0重视流程
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人力资源负责人在对新人培训时讲过一段话值得深思:“在DB(Date Base,即资据库)全球五百强企业,做什么事情都要有SOP,也就是管理上我们常说的‘标准作业流程’。简单地说,一个人在DB企业走路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每次抬多高,每步花多长时间,都是可以在SOP里找到依据。”有一套完整的SOP固然是好事,但运营体系2.0过于强调流程本身,只关注员工的行为,而忽视了用户的能力以及如何激发用户的自发行为。
运营系统2.0,企业管理者用系统化思维搭建了一个由引流——裂变——成交——复购——转介绍五个流程组成的运营体系,并且不断地梳理、优化SOP,让所有的运营动作都有章可循。值得高兴的是他们终于意识到企业增长不仅仅可以依靠引流和成交,还可以通过裂变、转介绍、复购等方式实现企业增长。
运营系统2.0是一套机械性运营体系,其好处在于稳定,坏处也同样是稳定。在运营体系2.0思想指导下,可以预测到能够进入多少流量、成交多少用户,但是流量很难出现指数型增长,所以整体的营业额也很难有大幅度提升。
运营系统3.0:重视用户
区别于运营系统1.0、运营系统2.0的流量转化思维,只关注流程,不为用户赋能,运营系统3.0更重视用户,如图2-4所示。可以预见的是,企业获取一些流量,再乘以转化率,最后的转化一定是“线性增长”。但如果企业想要更上一层楼,做到“倍速增长”,这样做肯定难上加难。如何打破这种局面?答案是搭建运营系统3.0,构建“生命型运营系统”。

图2-4 运营系统3.0重视用户
运营体系3.0将上文提及的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进行了转变,如下所示:
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数
公式中加入了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复购数”,对于任何一个商业模式而言,复购率都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断言,没有复购的商业模式都必将把大量的利润让利于渠道,而自己的利润率将会越来越低,没有复购等于慢性自杀!如图2-5所示为不同复购数对营业额的影响。

图2-5 不同复购数对营业额的影响
如果想提升复购率、客单价、触达率,就一定要搭建完善的持续增长运营体系,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从而对用户进行低成本的多次触达,让用户不断提升对品牌的信任感,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重复购买意愿,甚至购买更高定价的产品。
为了业绩提升,大部分“增长官”只关注横向增长,也就是增加流量,流量多转化也就多。如今,流量不容易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企业更应该关注单个流量的纵向利用深度,实现单个客户的多次触达,提高每一个节点的转化率,让每一个流量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只要转化率足够高,我们就可以不断扩大流量入口,实现低成本获得可持续流量的终极目标。
很多聪明的“增长官”已经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在原来的渠道上继续花钱挖掘想要的流量;“另一条腿”是不断将粉丝私有化,沉淀下来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不断挖掘流量池里的潜在用户,通过好的产品、服务和互动来促进用户进行更多的复购,同时还可以通过裂变分享让老客户带来更多新客户,通过这种方式会不断地把用户积累在自己手里。
关于增长常见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引流=买流量
相对于自己做内容、做活动引流,人们更愿意把投资人的钱烧到流量平台上做广告,如线下广告、信息流广告等。广告做了肯定会有效果,但是现在流量红利期已过,流量成本越来越高,靠买流量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
误区二:用户增长一定是越快越好
“增长官”的职责是将用户贯穿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实际上在业务不同的生命周期,增长的策略也是大不相同的。比如,在产品发展初期,应该聚焦的是怎样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功能,如果这个阶段盲目地做大量增长,没有做好用户体验,最后,终将发现那似乎要“火爆”的产品仅仅是昙花一现。
误区三:流量暴涨,但没有系统承接变现
针对企业获取流量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营体系1.0,永远缺流量,一直在烧钱买流量,但不知道如何引流;另一类是运营体系2.0,可能通过活动、裂变获取了很多流量,但是不知道如何提高转化率。企业为了获取更多流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花费大量精力去做促销活动,终于等到了流量暴涨,却没想好如何从这些泛流量中挖掘出潜在用户,再把这些潜在用户转化为真正能产生消费的客户,导致最后真正买单的寥寥无几,转化率可能都不足5%,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流量浪费。究其原因,是企业没有搭建好可持续增长的运营体系,员工不具备系统思维。
误区四:增长=裂变
很多人认为增长就等于裂变,只要裂变做得好,就可以实现增长目标。但通过裂变进入的客户大多都没有经过精准筛选,如果不对其进行核心用户筛选、对核心用户进行精准化运营,很容易造成转化率低、复购率低、转介绍率低,最终增长目标就难以达成。以下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用户转化率低。还没进行转化、变现,用户就流失了。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拉新、裂变时砸的钱也都打水漂了,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用户复购率低。复购可以降低获取新用户的压力。在如今获取客户成本高涨的情形下,没有复购是非常致命的。
第三,用户转介绍率低。转介绍可以理解为口碑裂变,它是裂变中最高级的一种打法。如果不注重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很难实现转介绍,实现口碑裂变。
想要突破当下增长瓶颈,不能局限于裂变这一个环节,需要的是全新的思路和系统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