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类规划项目

试题一

下图为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M为中心城市,C为以煤炭、大宗散货为主的港口(5~10万吨级),B为10~20万吨泊位的港口,以集装箱为主。A为渔业港区,E为临港中华工业园区,D为机场附近布置的以建材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园区,N为区域水厂取水口。在岛屿上布置了一个纺织工业园区。其中,机场、取水口等重大基础设施不在规划区划定范围内。[2009年真题]

图1-3-1 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问题】

试说明该项目在产业布局、规划区划定、交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试说明该项目在产业布局、规划区划定、交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答:该项目在产业布局、规划区划定、交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

(1)规划区划定不合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30条第六款规定,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因此,该项目应将机场、取水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划入规划区范围。

(2)A港区布置工业园区,可能会污染环境,影响A港区渔业生产,布局不合理。

(3)沿岸(海岸)布置大量E(中华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统筹不够,布局过于分散。

(4)岛屿上布置纺织工业,污染水体,影响区域性水厂取水口环境,布局不合理。

(5)交通和环境方面,铁路与港口C、高速公路与港口B没有很好地联系,使港口运输不便(也可以说港口B、C交通联系不畅,缺少铁路、高速公路等连接)。

(6)机场附近布置建材、机械制造业等,与机场功能不协调。

【考点解析】

产业布局和规划区划定方面,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的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故应将机场、取水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划入规划区范围。A港区布置工业园区,污染环境,影响A港区渔业生产,布局不合理。沿岸(海岸)布置大量E(中华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统筹不够,布局过于分散。岛屿上布置纺织工业,污染水体,影响区城性水厂取水口环境,布局不合理。

交通和环境方面,铁路与港口C、高速公路与港口B没有很好的联系,使港口运输不便。而图中机场附近布置建材、机械制造业等,与机场功能不协调。

试题二

下图为某县级市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人口65万的地级市40km,东距5万人口的县城30km。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0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已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2004年真题]

图1-3-2 某市城市用地发展及省道改线规划示意图

【问题】

试评析,哪一个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参考答案】

试评析,哪一个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答:方案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有利,理由如下:

(1)城市布局:主要用地布局合理,有利于城市发展。方案一工业仓储用地布置在城市东部(上游),限制城市向东发展(同时对风景区有影响);方案二工业仓储用地沿铁路、省道条形布置,交通便利,易于运输,且为城市向东发展预留了空间。

(2)少占良田。西部为丘陵及有少量农田,方案二在整体规划布局上相较方案一向西进行了迁移,占用了更少量的农田。

(3)城市向西发展有利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作用。

(4)省道改线在两个方案中对西部发展用地影响较大。方案一采用与城市路网斜交,形成不规则用地,用地面积较小,限制城市向西发展;方案二的省道的改线方式既能使城市的长远发展用地完整,又便于组织城市路网,即采用与城市路网平行的布置,用地面积较大,能为城市向西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

试题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级市,其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山区,山区经济以农林为主。受地形条件影响,城镇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带,市域城镇化水平在35%左右。市域内现有大城市一个,县城6个,其他建制镇34个。规划为求市域内城镇均衡发展,在北部地区新设3个镇,市域交通规划基本符合发展要求。[2004年真题]

图1-3-3 某市市域城镇体系现状示意图

图1-3-4 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2004~2020)

【问题】

试结合该市现状和规划示意图,指出在该城镇等级布局和主要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试结合该市现状和规划示意图,指出在该城镇等级布局和主要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在该城镇等级布局和主要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重点镇应既能向上承接县城,又能向下辐射一般镇,因此应有较好的交通条件,靠近主要交通线。5号镇和34号镇不靠近主要交通线,而且北部为山地,34号镇因地形影响发展会受到限制,规划为重点镇明显脱离实际。

(2)现有34个镇,为求均衡发展而新增设的35号、36号两个镇不合理。

(3)重点镇设置过多,发展重点反而不明确。

(4)南北向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不便,市域交通设施规划应考虑服务对象,重点联系市域内的高等级城镇,增加通达性。

(5)布局:县城B距中心城市(地级市)过近,地域直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力度大,将无法发挥地域中心作用,应并入中心城区;县城D、E位置靠近(北部山区,所辖城镇少),应合并形成北部副中心城。

(6)对外交通:高速公路横向选线不合理,与产业空间布局矛盾,造成基础设施浪费,建议取消;高速公路出入口距中心城市及县城D、E太远,造成区域中心利用率低;铁路穿越县城E,造成城市分隔;公路穿越中心城市,分隔城市。

试题四

图1-3-5所示为某地级市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该市北部为山区,中部为山前平原,南部为滨海平原。有两条国道呈十字交叉形在市域内通过。

1.该市沿海有N、D、W三个县城。东部海岸为沙质岸线,沙软潮平,水质清澈,附近有海岛;中部主要为礁石海岸,距海岸500m处水深可达20~25m;西部沿海有大面积的盐田。规划拟在W城建大型区域电厂(装机容量480万千瓦)和焦化厂;在D城建深水码头,用进口铁矿石并结合当地的煤炭资源,建大型钢铁基地及发展相关的产业;N城拟建盐化工基地。

2.该市区由3个组团构成,相距均在20km左右。Z组团为中心组团,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70万。G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矿区,人口25万。F为新型工业区,是全市的副中心,人口30万。

Z与G、Z与F、Z与N有国道连接,N与D有公路连接。规划还拟分别从Z城、G城建高等级公路与W连接。

3.为保护环境,中心城市各组团都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见图1-3-5)。F城与G城之间有一水库,这个水库是城市水源。[2003年真题]

图1-3-5 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问题】

指出该规划在工业布局、公路建设及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的不合理之处,说明理由并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答案】

指出该规划在工业布局、公路建设及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的不合理之处,说明理由并提出改进意见。

答:(1)工业布局:

W城不具备作为工业城的条件,因为一是会破坏海岸自然环境,二是公路运输不便,其布置污染大的电厂、焦化厂不合理。

建议:W城应发展旅游业;D城位置居中,并有深水港,可发展区域电厂及建设焦化厂;工业区可在Z城南发展或在N和D城发展。

(2)公路建设:

从Z城到W城和从G城到W城分别设置高等级公路不太合理,应规划为一条。

W城与D城没有公路不合理,应有公路连接。

G城与N城具有高速公路不合理,应设置公路。

D城结合深水港作为公路交通枢纽城市。

(3)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污水处理厂设置不合理,N城和D城无污水处理厂,F城污水处理厂过于接近水库保护区,对水库有污染。

建议:F城污水处理厂移至西河或不建,N城和D城共建污水处理厂。

试题五

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沿海丘陵地区,盛产水果、海产品,风景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地区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湾为水产资源保护区,沿海分布大量红树林、湿地、沙滩和礁石。

外商根据东、西两个海湾均具有建深水港的良好条件和场、区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计划在该市投巨资兴建大型石油项目。据此,该市编制了以发展石油化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要点如下。

1.等级结构:分A、B、C、D四级。A为市域中心城市;B为市域副中心城市;C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C1、C2、C3、C4、C5以发展石化工业为主要职能;D13、D14、D15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职能;其余均为综合职能。

3.交通:考虑到东湾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拟在东湾进行局部填海,建设深水港码头。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规划建设环状高速公路网和若干条一、二级公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如图1-3-6所示。[2002年真题]

图1-3-6 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问题】

根据以上说明及规划示意图,指出港口选址、石化工业布局及高速公路选线存在什么问题,并说明主要理由和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答案】

根据以上说明及规划示意图,指出港口选址、石化工业布局及高速公路选线存在什么问题,并说明主要理由和提出改进意见。

答:港口选址、石化工业布局及高速公路选线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包括:

(1)深水港不适宜设置在东湾,应该设置在西湾。

因为东湾是水产资源保护区,应以旅游开发为主,不适宜建立港口。而把港口设置在西湾靠近C4城,有利于实现铁路水运联运。

(2)石化工业不适宜设置在C2城、C3城、C5城,且布局分散。

因为C2城四面环山易造成污染,且过于接近自然保护区,适宜发展山区旅游业;C3城、C5城靠近海,适宜发展沿海旅游业。主要石化基地宜设置在C4城,它有铁路及深水港口,而且靠近100km外某大城市,能接受辐射并可建成为物流基地;石化工业应适当集中。

(3)高速公路布置偏多,环线高速公路应当取消。

因高速公路不适宜穿过山体及自然保护区,环线选线没有和产业很好结合。D11城与B城只需建一条二级公路连接即可。

试题六

我国东部地区滨江某县城面积为400km2,地势较平坦,呈南北狭长的带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规划县域总人口约为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30万人。规划期末县城城市人口10万人,重点镇3万人,一般镇约1万人。县域向南北有较强的经济和交通辐射需求。如图1-3-7所示。

图1-3-7 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问题】

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答: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如下评析:

(1)等级结构:城镇发展力度不均衡,县域南部地区缺少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城镇,难以带动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议在县域南部增加1至2个重点镇,成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中的二级中心。

(2)空间结构:县域为南北狭长的平原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应着重强调南北向的城镇发展轴,特别是沿江地段的南北贯通和对外的交通轴线。

(3)交通体系:县域交通系统不完善,东部地区应打通贯穿南北的沿江道路,使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更为便利和顺畅。

(4)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应协调统一,不重复建设。污水处理厂应建在水厂的上游。

试题七

某城镇西部为低丘陵地貌,南部邻海,东部与内陆某省接壤,邻海岸线有一段沙滩海岸,沙质细软、干净,每年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风平浪静,另有一段礁石海岸,其余大部分海岸水文条件良好,适宜作深水码头。

该城镇体系内有多个城镇,其中A城为中心城市,人口约100万,C城为大型化工城市,D城建有大型码头。各城镇之间有公路、铁路相连,并且规划在B城与D城、A城与D城之间修建2条高速公路。城市A、C、D建有污水处理厂,城市A、B、E、G、H建有供水厂。该城镇体系规划图如图1-3-8所示。

图1-3-8 某城镇体系规划图

【问题】

对该城镇体系中的沿海城镇功能、各城镇之间交通及大型基础设施规划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及调整建议。

【参考答案】

对该城镇体系中的沿海城镇功能、各城镇之间交通及大型基础设施规划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及调整建议。

答:该城镇体系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为:

(1)C城为化工城市,而C城邻近沙滩海岸,根据题中所述,该岸线是良好的天然沙滩海岸,适宜作沙滩浴场,发展旅游,应建旅游城市。而化工城市将严重污染环境,选址不当,功能不合理。

(2)D城虽邻近海岸且海岸大部分适宜作深水码头,但D城所处段是礁石岸段,显然不宜做码头港口,应另选址建港口城市。

(3)从该城镇体系看,A城为中心城镇,D城为一般城镇,但D城却规划了两条高速公路,A城只有一条高速公路,显然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布与城镇地位和职能不协调。一般情况下,连接中心城镇的高速公路会多于一般城镇。

(4)A、C、D城有污水处理厂,其他城市没有,应增建。

(5)除A、B、E、G、H城以外,其他城市也应建供水厂。

(6)A城污水处理厂不应建在河流上游,对水体有污染。应建在下游,而水厂应建在河流上游。

(7)E城缺少公路与其他城市相连,应建一条公路连接A城或向北连接国道。

试题八

A市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丘陵地区。北部为山区,中部为山前平原,南部为滨海平原。在周边城镇群中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

区域概况:该市周边分布有甲、乙、丙三个城市,其中甲市位于A市西侧,距A市约200km,为我国东南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已建成国际机场一座;乙市在A市北侧,距A市约140km,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业产业基地;丙市为港口城市,距A市约160km。

自然条件:该市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北部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沿海地区中部海岸为约2km的平坦的沙质岸线,沙软潮平,水质清澈,附近有海岛;西部主要为礁石海岸,但水深较浅;东部沿海为我国著名的红树林及海洋生物保护区。

为充分发挥地域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A市经济发展,根据A市在城镇群内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位,结合A市城市发展现状,该市编制了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如下图所示。主要内容如下:

(1)等级结构分为A、B、C、D四级。A为市域中心城市;C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未来城市发展区域;B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及产业定位

A为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市为现状县城,拟作为未来城市的副中心,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定位为县级市,建设新型工业区,并布局大型区域电厂(装机容量480×104kW)一座。

B1、B2、B3为现状县城,拟作为重点发展市域副中心城市,其中B1定位工业型城市,并拟建设大型深水码头;B2定位商贸城市;B3拟建设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D1为重点旅游城镇,为旅游集散中心,D2、D3、D4、D5重点发展工业。

(3)交通规划

为把该市建设成重要的港口城市,拟在B1进行建设深水港码头。

考虑到A市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拟定于市域西侧建设机场。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完善道路交通体系网,拟加快环形公路网建设,重点建设L1、L2、L3三条道路,其中L1为连接B1、A及D1的高速公路,L2为B2、A及C的高速公路,L3为连接甲、B1及C的滨海道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图1-3-9 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问题】

请指出该规划在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及产业布局、交通等方面中的不合理之处,简要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答案】

请指出该规划在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及产业布局、交通等方面中的不合理之处,简要提出改进意见。

答:(1)该规划在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及产业布局、交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

C市及B1、B2、B3产业定位工业城市,与A市在区域城镇群内滨海旅游城市性质的定位不符;B3的城市性质与乙市重叠。

C市电厂规模过大,且会对海洋动物保护区和红树林造成较大的环境影响。

该市海域较浅不适合建设深水码头。建设深水码头及机场与甲市已有基础设施重复,造成浪费。

规划L1的北段穿越山脊,在工程上不合理;L2等级过高;A市与甲市、丙市联系不便;L3穿过红树林保护区及海域生物保护区,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2)简要修改意见包括:

将C市定位为依托A市及周边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滨海旅游业。

将B1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B2定位为海陆联运和交通枢纽,B3不设置重要产业职能。

L1北段应向东绕过山体;以L2串联A市、甲市、丙市;L3道路选线应沿海湾绕行。

取消新建机场及深水码头的计划,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共享。

试题九

某县城,西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风景名胜区,南部、东部均为平原。规划高速公路从西北穿越县城,顺着水源地(北江)直至东南方向紧靠县域的区域中心城市甲。县域共设置5个重点镇,10个一般镇,一般镇的人口、规模都均衡。重点镇A位于西部,山区中间,有一条公路与外界连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镇B位于西北部,有高速公路环绕,重点发展商贸和旅游,周边有2个一般镇,距离较近,B镇上方还建有水库2,临靠水源地;重点镇C位于北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重点发展建材、旅游,风景名胜区周边有水库1;重点镇D位于南部,有一条公路与县城联系,重点发展商贸;重点镇E在东部,紧靠高速公路和北江,临近区域中心城市甲,重点发展化工和物流。2009年,城镇化率32%,规划2020年,总规划人口80万,城镇人口30万,还有重点镇镇域人口2.6万1个,一般镇0.9万人口1个。

图1-3-10 某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问题】

请指出该城镇体系规划的不当之处及其理由。

【参考答案】

请指出该城镇体系规划的不当之处及其理由。

答:该城镇体系规划的不当之处及其理由包括:

(1)2009年城镇化率32%,根据现有数据判断,该县2020年规划的城镇化水平65%偏高,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年数据调查研究显示,城镇化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

(2)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确定应本着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发展原则,统筹研究确定。县级城市规模有限,本城镇体系中重点镇和一般镇数目较多,人口规模较小,容易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不利于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利于重点镇的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应坚持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本空间布局松散,县城、重点镇、一般镇的整体性不强,交通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基础设施共享,难以发挥重点镇对于县城的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作用。

(4)重点镇的确定应考虑用地自然条件和对外交通联系。重点镇A位于西部山区中间,用地条件局促,且仅有一条公路与外界连接,交通条件较差,故不宜将A规划为重点镇。重点镇C位于北江北部,与县城隔江而望,交通联系不便,隔江发展,经济成本较高,故不宜将C规划为重点镇。B和周边2个小镇距离较近,应整合规划。

(5)重点镇的功能定位应结合城市人口、资源、环境,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重点镇C位于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规划重点是发展建材,将造成环境污染,难以满足水库对于环境的具体要求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故不合理。

(6)重点镇D位于南部,仅有一条公路与县城联系,如重点发展商贸,则需要较好的交通条件,最好能临近高速公路或水运交通,故重点镇D功能定位不合理。

(7)E的石化产业临北江,下游是城市甲,污染水源。

(8)高速公路布局不合理,应有利于县城和重点镇的交通联系,并应兼顾一般镇的交通组织,同时水库与高速公路作为区域重要的基础设施,其空间布置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