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基础篇

第一章
企业孵化器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从美国传向全世界

1956年,美国纽约州贝特维亚(Batavia)最大的工厂破产,大量工人失业,空留85万平方英尺的多层综合办公大楼。这座大楼随后被曼库索家族收购,并由约瑟夫·曼库索(Joseph Mancuso)接手管理。起初,曼库索打算把整座楼房出租给一家企业,但很快却发现行不通,于是转而将大楼分割成若干单元,分租给多个彼此独立经营的企业。这样,曼库索将公司的业务重新进行定位,即为这些企业提供共享性的办公环境、融资和企业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帮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曼库索的首批客户包括一家葡萄酒厂、一个慈善机构和一家养鸡公司。由于当时大楼里到处都是小鸡,因此大楼被戏称为“孵化器”(incubator)。1959年,大楼更名为“贝特维亚工业中心”(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但“孵化器”这一比喻却被沿用下来,成为当今全球孵化器的开山鼻祖。

20世纪70年代,企业孵化器才在美国全面兴起。当时,西欧、日本等经济体发展迅猛,美国一枝独秀的经济优势风光不再,激烈的国际竞争,加之越南战争的后遗症和石油危机的爆发,令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出现滞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让美国的经济峰回路转。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节奏越来越快,其作用与日俱增,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引领美国经济的发展,成为带领美国经济突破重围的新的领头羊。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美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的表现却迟缓落后;相反的是,一些小企业却“向阳花木易为春”,一跃成为美国经济中活跃的因素。在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等地,一批高新技术小企业横空出世、茁壮成长,给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领了整体经济的复苏,使公众对这些高新技术小企业刮目相看。

但是,美国的经济史毕竟长期建筑在摩根、美孚、通用、福特这类大托拉斯传统之上,这种思维定式掣肘了小企业的发展,使很多小企业在短暂的风光之后难以为继。当时,一方面是小企业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却是小企业相当高的淘汰率,这种现实的矛盾使得小企业的处境仿佛冰火两重天,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界和产业界纷纷开始研究这一怪象,认为小企业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基于这样一种研究结论,美国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为了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和刺激区域经济增长开始转变传统思维方式,采取了一些新的发展措施来扶持小企业,如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给予补贴等,但是小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仍不能尽如人意。

在迷茫之中,美国人的视线转回了20世纪50年代初露锋芒的企业孵化器,将近20年的探索试验已经证明,它确实能够全面支持处在初创期的小企业,为之创造良好成长环境。“滞胀”在导致企业大量裁员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创业队伍。新创小企业的涌现,对企业孵化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美国的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一大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繁荣,90年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到1995年已达到750家,而且还继续以每周创办一个的速度发展何卫平.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9):115-117.。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企业孵化器成为一种经得起考验的区域经济发展工具,对振兴美国的社区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随着新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的迅猛发展,各国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世界各国都千方百计地扶持小企业的成长,而企业孵化器的这种作用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成为各国竞相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孵化器开始向欧洲、亚洲各地扩散,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新方向,“孵化”概念也已被广泛采纳,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建立企业孵化器已成“环球同此凉热”,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满足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企业孵化器自身也一直处于推陈出新的动态进程之中。1985年,国际企业孵化器协会成立,成为企业孵化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企业孵化这一行当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时代,已与50年代约瑟夫·曼库索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世界各国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经验表明,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和行业特征,首当其冲的表现即是名称的多元性。由于各国的产业、国情不同,企业孵化器除了被称为“孵化器”(incubator)外,“技术孵化器”(technology incubator)、“创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企业创新中心”(business and innovation center)、“科学园”(science park)、“技术中心”(technology center)、“高技术中心”(advanced technology center)等的功能和作用也与孵化器等同。此外,在实施方式、组织机构的性质方面更是不一而足、各有千秋。随着企业孵化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规模上的长足发展,人们对孵化器的认识也随之同步深入。

美国著名企业孵化器专家鲁斯塔·拉卡卡(Rustam Lalkaka)依据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提出了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第一代,这个时期的企业孵化器的服务核心是为客户提供负担得起的空间和共享基础设施;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发展对工作空间、咨询服务、技术提升、网络通信以及获取专业化扶持和种子资金的更高层次需要,第二代企业孵化器应运而生;自1998年起,与第二代企业孵化器并行出现了一种“新型孵化模式”,主要通过灵活调动信息和通信技术,为目标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商业服务,旨在创建高成长潜力的技术型企业。这种新型的孵化模式提供汇聚权益资本和管理咨询服务的平台,宛如一个国际化企业中心,这便是第三代企业孵化器汪艳霞,钟书华.从企业孵化器到企业加速器:缘起、演进及走向[J].当代经济管理,2014(4):10-16.。鲁斯塔·拉卡卡的这一观点获得了孵化器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