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松锦大战
天启元年的晨光穿透紫檀窗棂,在乾清宫的金砖上织出龙鳞般的金网。铜鹤香炉吞吐着南海沉檀,青烟在雕花梁柱间盘桓不去,像极了昨夜飘散在御案前的奏折灰烬。
朱由校的手指在蟠龙御座扶手上轻轻摩挲,木纹的触感让他想起未完工的拔步床。卯时三刻的登基大典,此刻他掌心却沾着黄杨木的清香,九龙朝日冕服下摆还藏着几片未拂净的刨花。丹墀下的山呼声潮水般漫过金砖,他望着藻井上斑驳的彩漆,恍惚听见太监魏忠贤新制的百宝嵌妆奁正在偏殿开合。
司礼监掌印的蟒袍掠过蟠龙御道,魏忠贤的影子比朝阳更早爬上丹陛。他弯腰拾起皇帝遗落的墨斗时,象牙白的指甲在玄色袍服上一闪,恰似昨夜暗室里熄灭的最后一盏宫灯。礼官宣诏声起,十二旒玉藻在朱由校眼前晃动成模糊的帘幕,而魏忠贤已立在龙椅右侧,将传国玉玺的影子投在皇帝肩头。
晨风摇动太和殿前的老银杏树,金叶子落在新帝刚刚走过的御道上。一丝飞絮落在年轻主子未戴稳的翼善冠上。魏忠贤抬手拂弹那抹明黄的动作,比尚宝司太监展开即位诏书快了三息。百官伏拜扬尘的间隙,皇帝嗅到檀香里混进了血锈味——那是魏忠贤昨夜在诏狱试用的新刑具,此刻正静静躺在司礼监值房的樟木箱底。
由于万历皇帝偏宠郑贵妃对王氏子孙厌恶,从不支持对他们的教育。天启皇帝朱由校也识字不多,甚至是看不懂奏折,对办理朝政无兴趣。于是大权旁落,前朝有东林党崛起与大内的宦官魏忠贤抗衡争权夺利。后宫里有客氏奶娘争宠,兴风作浪,祸害妃嫔,使得朱由校一直未有子嗣。而皇帝不管不问自在宫内滋滋有味地做木工家具,精巧的杂耍等。
天启七年,朱由校病重去世,庙号熹宗。由于无子,在皇后张嫣的主张下,兄终弟及,便把皇位传于同父异母的弟弟,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年号崇祯。
朱由检到是个勤政的皇帝,但是他年轻气盛,有些刚愎自用,不够宽厚。做事往往求全责备,心急莽撞,疑心太重,反而过之不及。由于方法不对,南辕北辙,所以越折腾反而越坏事。
他先是重用文官,致使文贵武贱,军心涣散。接着不顾自己的皇位还没坐稳,便打破朝中的平衡,如同自断臂膀般的,诛杀了能顶半个朝政的魏忠贤阉党。致使那些代表富贾强豪的文官东林党一党独大。他们不但占有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逃税避税,致使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国力虚弱。还大肆圈占土地,逼迫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生活无以为继。大明朝此时恰遇小冰河时期的天灾,旱涝不均,蝗灾和人祸,底层百姓顿时陷于绝境,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朝中文官见皇帝无能,反过头与皇权相争,朱由检独木难支,面对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屡屡疲于应对,陷于内外交困。
此时的大明朝廷由于收税搞钱的高手魏忠贤及党羽已死,税收减少。朝廷国库空虚,经常发不出军饷,大明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而李自成、张献忠等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一波接一波,消耗着国力,关外的清军也趁机进攻大明。
崇祯十三年四月(公元1640年),正当钦差杨嗣昌跟张献忠在四川围剿缠斗的时候,一个更凶恶的敌人张开了獠牙,满清皇太极又向大明出兵了。他这次出兵有些不寻常,因为他的目标还是锦州。
锦州是举世无双的名将孙承宗亲自设计的关宁防线,尽管他已经死去多年,但历经二十年依然是满清军队难以攻克的坚城。过去皇太极曾派兵攻打几次,毫无结果。这次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皇太极发动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部兵力,拉上了明朝降将尚可喜、孔有德,带上了百余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锦州城近年又经过袁崇焕的砌筑,城高池深,就是为了防守清军,守城的是总兵祖大寿。虽然十年前他曾诈降过一次皇太极,但这次是坚决不降。皇太极的进攻无果后改变了策略,围城打援,以消灭明军有生兵力为目的。他命八旗兵四面包围了锦州城,使其内外隔绝,而后屯兵于距离锦州九十里的义州,在辽西平原静待明军来援。以发挥八旗骑兵优势,乘机歼灭明军。
锦州被围后,祖大寿派人突围去朝廷求援。他对朝廷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能撑住,七八个月没问题。
崇祯帝得知消息,当即决定,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东协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延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八个总兵及副将以下官员两百名,步骑十三万,克期出关,火速驰援,击退敌军,解围锦州。把明朝最能打的十三万人马全都调来了,这也是明朝最后的家底。
五月,洪承畴出兵,到了宁远之后,安营扎寨,将十三万人紧紧抱成一团,但修整不战。因为他知道,在平原地带,想要轻易击败清军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慢慢耗着,把远道而来的清军耗回沈阳老家,完事大吉。
皇太极见不能设伏打援,也不能正面开战,更不能掉头回家,只能和洪承畴干耗着,便开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局势就此陷入僵局,自崇祯十三年五月,到崇祯十四年五月,双方对峙一年。皇太极因病自己回了沈阳,让多尔衮作为前线总指挥在这里盯着。
洪承畴想打持久战,但大明王朝却不想,原因就是没钱。十几万人在前线,不打仗,光吃喝,就能让日暮西山的大明王朝崩溃。所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断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崇祯帝也诏令克期进兵。洪承畴没办法,只能率兵出宁远,往松山进发。
洪承畴充分吸取了萨尔浒大战杨镐兵分四路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坚决将十三万大军集中在一起,步步为营,且营且进。从宁远到松山短短二百里地,走了四个月,于七月到达,设立大营,以图进取,双方开始交战。
面对洪承畴突然出兵,清军前线总指挥多尔衮没有提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清军溃败。在沈阳养病的皇太极得到消息,也顾不得鼻子还在流血,昼夜兼行五百里到达前线。顾不上休息,皇太极立即登山视察形势。明军阵势布置严整,且占据至高点,很难破阵。看了许久,他发现洪承畴的部队只有前权而无后守,于是想出了破敌之法。洪承畴的军阵虽然不能突破,但他军阵的尾部防守薄弱。掘壕围其主力,断其粮道,可破之。
于是清军拼命挖掘壕沟,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的通道一直到海口,连掘三道大壕,切断了明军与后方粮饷的联系,仅带了三天粮食的明军一下子陷入了绝境,军心开始动摇。洪承畴决定收缩兵力,突破重围。
二十日,双方列阵大战。炮矢纷飞,死伤相当,未分胜负。本就缺粮的明军于笔架山的十二堆储粮又被清军夺取,进一步陷入了险境。洪承畴担心步兵、骑兵被分割,收缩到了松山城内。二十一日,明军于松山城内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决定回宁远。于是洪承畴放弃解锦州之围的计划,决定兵分两路,半夜突围,先回宁远吃饭。
但想不到,当夜尚未到约定突围的时间,总兵王朴率先逃遁,众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有人逃亡了!”于是明军炸营大乱,人喊马嘶,各总兵、参将、副将、游击、都司争相撤离。八路大军马步争驰,自相践踏,尸横满地,弓甲遍野。
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只能退守城内,王朴、吴三桂等逃入杏山,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清军便沿路截击,明军死伤无数,王朴和吴三桂所部沿海边逃遁,被清军追击,明军被赶到了海里,淹死无数,赴海死者以数万计。浮尸水面,如乘潮雁鹜,与波上下。落海淹死的明军尸体像海鸟一样成片随着波浪起伏。最后,这两路大军全军覆没,王朴和吴三桂仅以身免,逃回宁远。
而后,皇太极大规模进兵松山城,誓要活捉洪承畴。
洪承畴亲率两万人马数次突围均被清军击退回城中,不久,城中粮饷断绝,阖城食尽。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岌岌可危,士兵先是杀马充饥,后至人相食。洪承畴派人求援,但他自己心里清楚,援兵永远不会来了。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二十日,松山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打开了城门,松山城陷落。洪承畴被俘,总兵曹变蛟、王延臣等官员百余人被诛杀。
攻破松山后,皇太极集中攻打锦州,已经坚守两年的锦州城粮食早已食尽,马匹早已杀完,已经到了杀人相食的地步,援军也被击败了。祖大寿没有办法,只能剃发投降。自此,持续了两年之久的松锦大战结束。
清军大胜,夺取了辽西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四城。打破了和明朝二十年的辽西军事僵局。
明军大败,此后,明朝再也集结不起这么多军队了。而辽西地区,除宁远外,已全境陷落,关外地区,已无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