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复意性”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复意性”研究

校潇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3.5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5 18:05:42 最新章节:第25章 注释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约瑟夫·康拉德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魔幻般的不确定性,无论在人格内涵、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还是在创作风格上都不是单一、明晰的,而是意义多重复杂且常常充满自我矛盾。这种含混朦胧的矛盾对立,不仅体现在康拉德小说中的重重文本谜团中,也同时投射到不同的读者身上,体现在读者根据个体经验的不同而对文本产生的多样性读取与阐释上。本书采用威廉·燕卜荪的复意理论,以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寻康拉德文本复意话语表现下的深层本意。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校潇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全书秉持“进入过程”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
    蒋寅文学65.1万字
  • 会员
    《词学通论》全书九章,前五章论词体、韵律、作法,后四章叙唐宋元明清之词史和词人,并对唐五代至明清代表性词人的作品做出了精细的点评。无论是就入门者,还是研究者而言,本书均是不可多得的力作,极具研究价值。
    吴梅文学8.3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影响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翔实的史料,深入分析祖国大陆母体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框架中展开台湾与大陆文学的比较研究,积极探求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现代经典作家对台湾文学发展的意义。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台湾文学与大陆母体文学深刻的渊源关系,探讨了台湾文学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五四”以降的中国现代文学对它产生的恒久而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两岸文学进行全方位、多
    方忠等文学34.2万字
  • 会员
    全书分为上、下编,全面梳理了百年来海内外佛教文学研究和道教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研究界面,融宏观把握与专题综述于一炉。附录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卷25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三篇导论,是在学术史回顾和专题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建构,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
    吴光正文学34.7万字
  • 会员
    本书对中国现代小说市镇叙事进行专题研究。作者分别从中同现代小说市镇叙事中的疾病叙事、死亡叙事、欲望叙事、权力叙事、左翼叙事、仪式叙事、“异化”现象、“水”意象、叙事技巧、女性形象等方面着手,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小说市镇叙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中国现代市镇文学”的概念,并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通过提出“中国现代市镇文学”这一概念,突破了以往文学史著作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乡
    邱诗越文学16.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明代戏剧唱词中的“白、黑、红、紫、绿、翠、黄、青”这八个常用颜色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描写它们的语义系统,计算它们的语义显著度和广义度,考察它们的语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常用颜色词在明代戏剧唱词中的独特价值。
    吴剑文学13.5万字
  • 会员
    本书是著者的一本谢灵运研究专著,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的上、下编是著者在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台湾里仁书局)、李运富《谢灵运集》(岳麓书社)阐释的基础上对谢灵运言行玄学意蕴和历史性再笺释。附录部分包括年谱简编、历代评诠评和几篇著者已发表的关于大谢的研究论文。其中包含着著者多年来对大谢及研究大谢的知见。
    张兆勇文学22万字
  • 会员
    本书以2001一2005年为界,对这一时期法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做了细致的整理,全景式地展示了法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样貌。具体包括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目录,以及中国文学研究的专著目录、博士学位论文目录、期刊论文目录,同时精选翻译了数篇期刊论文,对重要的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还进行了摘要编译。此外,本书收集了这一时期法国召开的中国文学研讨会的简要资料,整理了从事或涉及中国文学研究的机构信息以
    高建为主编文学9.5万字
  • 会员
    诗、赋是唐前文学的大宗,二体交互演进,此消彼长。向来文学史着力于一体的单向研究,本书通合二者,致力于辞章学的本位考察,以文体为中心,以语用为关键,力求打破语言和文学、研究和创作之间的壁垒,关注二体在题材、手法、句式、语词、声律、创作观念等基本问题上的异同互动。以此昭示文学演进的“内在理路”、阐释“体各有妙”的体貌之美、揭示二体的根本性质、解释“赋亡”“诗兴”的文学原因等,并归于竭力彰显二体互动机理
    唐定坤文学38.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