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约翰·德莱顿讽刺诗学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4 19:43:38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
书籍简介
罗马人认为讽刺诗是他们自己的创造,这种诗体迄至德莱顿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德莱顿既有讽刺诗创作,也对讽刺诗,尤其是罗马讽刺诗进行过全面而深入的批评。讽刺诗《押沙龙与阿齐托菲尔》确立了德莱顿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声,而《关于讽刺诗的起源与发展》是对于讽刺诗最为自觉和完备的诗学之作。本书以德莱顿的该篇批评为起点,结合他的讽刺诗和其他诗学作品,从考溯“讽刺”的起源开始,分别讨论了德莱顿对于讽刺的恰当方式、讽刺的诗体(韵律和风格)形式、讽刺的道德维度等所表达出的诗学观。通过德莱顿的这些诗学主张,结合对新古典主义时期众多相关诗学问题的考察,本书较完整的构建起了德莱顿的讽刺诗学体系。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文出发点在于探讨蒙太奇与德布林“整体性”思考、主体性批判、语言哲学以及和他的小说诗学之间的关系,旨在扬弃“蒙太奇源自电影摄影术”的陈词滥调。颠覆性的假设需要有另类的理论视角,借助德布林和中国道家哲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与作家同时期其他思想家的哲思相通性,文章将庄子的“卮言”锐化为一种理论工具,一反常见的以西方理论指导中国文学现象的普遍做法,逆向性地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去剖析一种典型的西方现代文学19万字
- 会员本书立足于史料研究与文本细读,运用比较文学和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以谷崎润一郎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谷崎润一郎与中国现代文人的交往、谷崎润一郎在中国现代文坛的译介、谷崎润一郎与创造社、谷崎润一郎与狮吼社以及谷崎润一郎与南国社五个方面,对研究对象展开了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将其放置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特定的接受语境之下探究此种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具体表现形态,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对谷崎文学25万字
- 会员本书在自我认同理论视野下对“80后”作家的青春叙事进行了系统的学理的研究,以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周嘉宁、笛安、张怡微、文珍、颜歌、甫跃辉等“80后”作家为典型案例,分析“80后”青春叙事潮流产生的原因,重点梳理叙事主题的变迁:一是青春期“叛逆”的自我退却,二是伦理变迁中的自我重建,三是家族群体身份的追寻,四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最后本书从总体上反思了“80后”青春叙事的价值和局限。文学15.3万字
- 会员近二十年来伊格尔顿对文学的本质、文学与虚构、文艺审美与伦理道德等基础问题的讨论,表现出一种回归古典尤其是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倾向:伊格尔顿明显“化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伦理学、形而上学思想。本书试图通过一种总体化视角对他的这种回归予以审视。文学17.3万字
- 会员对中国后殖民批评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站在反对和批判的立场上进行的,而这些立场本身却较少被反思与相对化。本书结合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具体事件和议题梳理论争多方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探讨了反对方指责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民族主义问题、二元对立问题、政治经济学问题和知识分子伦理问题等。本书以“现代性”问题是贯穿本书一系列议题的红线,在研究中力图超越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模式,在对中国后殖民问文学18.5万字
- 会员本书立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置身的俄罗斯文化及其与西欧文化关系的宏观语境,从时间处理和空间设置的角度勾画出《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长篇小说的时空形式特征——多重时间系统和聚合性精神空间,以及作家所采用的多镜聚焦、三重透视、梦境与幻觉描写等艺术手段,探讨了这部总结之作如何表达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体验与宗教情怀,揭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历史转折期的文化焦虑、回归民族文化根基的意愿以及“美拯救世界”的理文学17.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