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有闻必录:一个中国新闻口号的兴衰
更新时间:2021-02-08 14:23:18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有闻必录”是横贯晚清民国报界极具感召力的新闻口号,它自1870年代被《申报》引入报刊之后,便长期盘踞在新闻界的话语舞台上,堪称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口号。然而,历史上风行一时的“有闻必录”却给今人留下了种种困惑:(1)该口号从何而来,它有着哪些具体内涵,其发展演进宏观历程究竟是怎样的?(2)对中国新闻界来说,这样一个口号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在历史语境中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到底在哪里?(3)这样一个在实践操作中有悖常理的新闻认知,为何会在中国新闻界兴起,又为何能够有着绵延长久的生命力?循着“新文化史”的宏观取向,借助历史文献、话语分析等研究办法,本书试图从整体上勾勒“有闻必录”口号的演进脉络。本书之重心,就是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揭露该口号的兴衰动因,进而回答上述几点困惑。本书的主体内容共六章,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了叙述。前三章主要考察了“有闻必录”在报界出现、扩散与风行的兴起历程,后三章则探讨了该口号被质疑、坚守乃至被抛弃的衰退经过。就兴起阶段而言,“有闻必录”的出现与《申报》的商业诉求密不可分,它形塑了新式报刊在新闻活动中的“有闻”优势;此话语优势,在“史家记事”等古典文化传统的阐释影响下,逐步具备了正当地位,被更多的报刊接受;20世纪初,在新闻界的管控背景下,“有闻必录”成为了新闻人反抗“不录”管控的“必录”抗争话语,进而风行了整个新闻行业。就衰退阶段而言,“五四”时期知识精英站在西方新闻理念等思潮下的集体反思首次强烈冲击了该口号存在的正当性基础,精英话语开始呼唤新的活动准则;面对此景,新闻从业者虽开始了自我反思,却也因政界的打压与新闻活动的分化等现实因素的存在,始终对其不乏坚守;待到1940年代前后,在战时的新闻动员与政党新闻业的报业改造过程中,新闻活动渐渐形塑了新的行为规则,“有闻必录”存在的合理性因素全然丧失,成为了一个在批判中被不断言说的口号。在此基础上,本书表示,“有闻必录”应当被视为一个形塑中国新闻活动边界的本土话语,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该口号讨论的“闻”与“录”话题,触及了新闻活动中关于信息采集与发布这一根本的边界问题,其兴衰历程展现了中国新闻业对于“如何从事新闻工作”的自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本土报业实践语境的融入,使得这一颇具“地方感”的行业话语参与到了新闻活动的边界塑造中,影响了中国新闻业的面貌呈现。此外,时人在历史语境中对“闻”与“录”关系命题的回答,将为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新闻活动及其边界问题提供有益启发。关键词:“有闻必录”;口号;兴衰;新闻活动;中国新闻业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1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操瑞青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重点分析总结出版单位知识服务实践经验,内容涉及国家知识资源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综述、国家知识资源服务模式试点单位调查问卷分析及应用案例分析、知识服务标准研制情况、国家知识服务门户网站建设情况和试点单位案例等部分。首次全面总结分析了国家知识资源服务模式试点工作,首次全面展示了国家知识资源服务模式试点单位82个应用案例,首次全面发布了知识服务标准体系表,提供知识资源服务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报告。社科35.1万字
- 会员本书跟踪观察了2014~2018年省级媒体集团融合实践的真实图景,从产业链重构、组织变革与管理规制等视角对媒体生产融合、经营融合与管理融合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主要成绩与困难做出了深刻的描述。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对2014~2018年省级媒体融合实践的考察资料,还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包括“人”的转变相对滞后于组织的创新与变化,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造成阻力以及媒体如何通过业务社科16.4万字
- 会员随着现代生活朝着数字化迈进,新媒体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立足新闻的发展趋势,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编辑及其传播特点与方法进行介绍。全书分为7章,从新媒体新闻概述入手,依次讲述了新媒体新闻内容编辑、不同文种新媒体新闻的写作、网络新闻编辑与传播、网络新闻直播、新媒体平台新闻编辑与传播,以及新媒体音视频新闻制作与传播等内容,以帮助新闻从业者更好地顺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社科17万字
- 会员作为社会场域的“士林”是中国历史的特有结构。在近代中国(尤其是清代末期),这一场域依然在相当程度影响着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交往方式、交往规则。本书以办报人的“士人”身份为切入,试图勾勒此中规则对戊戌时期各个维新报馆群体产生、运作乃至离合过程的结构性影响。社科24.6万字
- 会员本书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大胆引入信息传播的新视点,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变化情况,尝试性地建构了宏观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介观的信息论与微观的翻译技法相结合的跨学科翻译理论框架——网络新闻翻译的专业规范。同时,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由字、词、句到语篇、由语言形式到信息符号、由例句的主观分析到客观的信息测算等的多个突破,从而发现了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的网络媒体自身的翻译规律。社科19.1万字
- 会员《媒介文化研究》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是发表媒介文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前沿研究成果的专业集刊,旨在关注国内外媒介文化的前瞻性、前沿性理论与实践问题。书中主要设有媒介文化理论、媒介与流行文化、城市文化、文化研究前沿视点、媒介与社会心理、影视文化批评等栏目。社科14.1万字
- 会员本书从宽广的传播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如何在社会边缘与人际网络、组织系统、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体互动,从而建构、更新并维系他们的“意义之网”——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就业资本等等,乃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消费形态和闲暇活动。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社会实践,在长三角八个城市做了500个个案的访问和观察,在繁复的故事中抽丝剥茧,提出概括性的理论洞见。社科35.6万字
- 会员北京,既是曾经的古都,又是现代的首都。“千年古韵”与“创新发展”两种属性的碰撞交融最终凝聚成为“四个中心”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则是实现这一定位和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书从媒介研究、传播研究和受众研究三个角度入手,对北京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社科14.3万字
- 会员程巍、陈众议著的《中外畅销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国情调研项目成果,课题组以问卷、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中外畅销书(包含“网络畅销书”)的“制造”过程、传播方式、互动方式、接受情况、对于读者心理的影响——当然,为了描述这些问题,本课题组还将从历史层面谈到“文化”之于共同体的作用——以及这些影响之于公共领域的话语构成、舆论走向、文化领导权博弈、国家认同的形成或社科1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