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新世纪小说中农民与城市的错位及融合在线阅读
会员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新世纪小说中农民与城市的错位及融合

黄曙光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15.4万字

更新时间:2021-02-08 14:16:31 最新章节:主要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新世纪开始后,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变化:关于田园诗意的表现越来越少,而对乡村苦难的书写越来越多,尤其是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成了乡土文学关注的焦点。本书从这一文学现象出发,考察乡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碰撞与融合,清理创作界比较混乱的乡土与现代观念,探讨建构和谐城乡文化的可能途径。在对城市化时代的农民形象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本书力图从历史与文化层面揭示中国复杂的城乡关系的形成过程,发掘城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深层的互补与融合,探索城市化背景下对传统农耕文化更合理的认知、发掘和体验途径。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黄曙光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这部文艺评论集选取了包明德先生近年来创作发表的文艺论文、文章与短评,共计七十余篇。这些文章基本都发表在国家级文艺报刊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研读和理论经验,作者在多篇文章中阐释了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一文艺创作与评论的百年课题,正确地解读了经典著作中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说。秉持现实主义文学的批评精神,作者在多篇评论中,阐明了细节的真实对于刻画人物、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评论文章中,
    包明德文学19.7万字
  • 会员
    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经典在文化建构、传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基于近四十年来国内文学经典研究的理论路径、理论成果的系统性爬梳整理,将新时期以来文学经典论争的发生、发展及文学经典研究的困境与媒介文化变迁相关联,对文学经典论争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梳理大量的资料,在还原论争展开的文化现场的基础上,呈现四十年来文学经典论争的总体风貌和
    张颖文学26.8万字
  • 会员
    13—14世纪的中国由于蒙古人的世界征略活动,实现了沙漠与海洋两大出口的全球性开放格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臻于鼎盛,这个时期的丝路纪行文学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与包容的典型代表。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配合研究生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而撰写和出版的线下辅助教材。全书由绪论、
    邱江宁 唐云芝等编著文学43.5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叙事学领域来系统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近百年的艺术创新,提出痴狂叙事这一概念,归纳出叙述痴狂者、狂者叙事、狂欢化叙事等三种痴狂叙事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痴狂叙事始终随着现代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它实现了现代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两个层面的变革,改变了传统中国小说艺术形象设置层面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现象,也改变了情节构筑层面的单线或直线的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的出现是对以理性见长的常规写作方式的冲
    裴争文学26.3万字
  • 会员
    本书系统梳理了先秦至唐代文学作品中游侠形象的变迁,探索侠客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当时社会风气、士人心态的影响。司马迁首为游侠立传,构建了侠的经典形象。从曹植开始,侠的形象又与爱国结合,侠少年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热血男儿。唐代咏侠诗与传奇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亦是唐代包容开明、积极昂扬的时代风气之代表。侠文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备蓬
    辛晓娟文学17.3万字
  • 会员
    本书聚焦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跳出了将昆明仅仅视为西南联大“背景”的研究思路,通过挖掘、梳理原始文献资料,细察了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文人心态与文化氛围,展示了昆明作为战时“文化大都市”的特殊魅力。抗日战争促进了昆明的现代化转型,从内地来昆明的文化人士改变了昆明的文化生态,刺激了本地人的文化认知,由此形成了由外来者、本地人、昆明城共同构建了的独特文化空间。本书对抗战时期昆明文化空间的考察,丰富了抗战
    王佳文学20.8万字
  • 会员
    作为对城乡社会生活的反映、想象与建构的独特审美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从时间、空间、价值等多个维度,全面书写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一乡”关系中的物质交换、情感交流、空间交往和价值选择。这些小说一方面以矛盾冲突为叙事主题,揭示了城市化所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以及传统价值的断裂;另一方面以交往叙事为审美姿态,积极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信仰、伦理、美学新秩序,为“城乡中国”走向“美丽中国”的文化建构
    张继红 郭文元文学25.1万字
  • 会员
    本书采用以史带论的形式勾画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对自新诗诞生以来各主要的诗歌群体、流派及代表诗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本书既重视从宏观的视野探讨社会思潮的重大转型与新诗潮流嬗变之间的关系,又重视对经典性文本、异质性文本的细读和阐释,对诗歌史上一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现象、诗作进行了重新发掘,对新诗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诗歌论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研究中国新诗发展历程及诗歌精神演变史
    彭卫红文学19.8万字
  • 会员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
    董晓霞文学23万字